桂林“三项创新”放权赋能产业园区 助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近日,桂林市人民政府委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高新区管委会实施第三批12项和第二批21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推动项目快审批、早落地、早竣工、早投产。为实现“园区事务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桂林市实行产业园区放权赋能改革,以“三项创新”激活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累计向市属三大产业园区下放233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一、创新因园施策思维,聚焦产业特色充分赋权
按照“依法、确需、可行”原则,瞄准“园区所需、企业所盼”,实行“点对点”放权。自2020年起,桂林市坚持因园施策,成立调研评估工作组,由市大数据和行政审批局牵头,召集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和律师团队深入市属三大产业园区开展调研座谈,充分了解园区发展需求,客观评估园区承接实施力量,针对各园区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放权赋能建议,推动各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聚焦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态食品、生物医药4个主导产业需求,赋予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食品生产许可等40项权限。聚焦高新区打造光电子信息(光通信)、医疗器械、电力装备、前沿新材料、橡胶机械与制品、绿色食品6条产业链需求,赋予高新区企业登记注册、建设用地改变用途审核、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等99项权限。聚焦高铁(桂林)广西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3个主导产业需求,赋予高铁(桂林)广西园管委会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94项权限。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引进华为、比亚迪、深科技、广西汽车集团、香港溢达、德国阿尔芬凯斯勒等一批国内外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二、创新审批服务模式,促进营商环境向优而行
对法律法规明确不能委托但园区确需的行政审批事项,桂林市创新审批服务模式,在园区设置帮办代办窗口,通过集中送审、线上流转、帮办代办等方式,协助企业“一条龙”办理,助力园区重大项目加速落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登记业务办件量较多,但尚不具备承接实施条件,市大数据和行政审批局联合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企业登记代办服务站,创新推出“前端代办+后台快办”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协助办理、服务导办、全程代办服务,5月至今服务企业30余家。桂林领益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是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该项目自落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高效完成项目涉及的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确保了项目迅速开工建设及一期一阶段快速建成投入使用,创造了项目建设新的“桂林速度”,获得投资商高度认可。
三、创新权力下放流程,护航园区审批优质高效
各产业园区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客观评估自身承接能力,四年间自主提出6张迫切需要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清单。市大数据和行政审批局在市委编办和市司法局指导下,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论证,推动以市人民政府名义作出6次放权决定,做到“园区只要有需求,政府次次有回应”。放权决定生效后,放权部门组织园区审批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跟班学习等方式实行“过渡期”辅导,三大园区共计培训37人次,园区审批人员参训率达100%。此外,联动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监管机制,不定期开展赋权事项“回头看”,对审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通讯员:凤婷)